2018年04-05月雙月刊: 寄給護士學生及同業的一封信

通訊

『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 —— 寄給護士學生及同業的一封信

轉眼間從事護理與教學的工作已有三十多年。感謝香港基督教護士團契的邀請,讓我有機會與護士學生及同業分享我在護理及教學生涯上的一些難忘經歷和體會。

記得在進入護士學校訓練之時,一位與我熟悉的教會姊妹給我一點的鼓勵,她送給我一張書簽寫上一節的經文:『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斯4:14)。最初我不大明白這節經文與護士的工作扯上甚麼關係?直至在醫院第一次實習時,我經歷到一件難忘的事情,這才使我明白經文中的含義。

記得當天的清晨,一位婦人剛剛得悉她的獨生兒子經過搶救無效之後,隨即走出病房、跪在骯髒的地上痛哭,雙手並不斷擊打地面。看見這一幕,人生經歷尚淺的我,當場被嚇呆。當時病房外也有不少病人和家屬看到這情景,奈何也不知怎樣施以援手。經過的醫護人員內心雖然表達同情,但也流露出無可奈何的樣子,惟有保持緘默,繼續專注忙碌地工作。就在此時,一位基督徒註冊女護士剛完成早上繁重的工作,正離開病房去吃早餐時,當她看到這情況後,便毫不猶豫地跪下抱著這位情緒失控的婦人起身,坐在長椅上。這位基督徒女護士犧牲了整個吃早餐的時間去安慰這婦人,最後使她平靜下來。在這一刻,我深深體會到基督徒護士正是上帝差派到地上的天使,去安慰身體和心靈有軟弱的人。

從前線的工作轉到教學,當中的體會也有不同。作為護士的教師,焦點自然放在如何提升護理的質素,教導學生將來成為優良的護士。事實上相對三十多年前在醫院接受的護理培訓,到現今的大學護理教育,當中有很大的改變。現今在大學接受護理教育的學生在知識上的而且確比以前卓越,但由於過分則重成績的表現和成果導向學習(outcome based learning),往往忽略了培育他們完善的人格,以及對身、心、社、靈的教導。

記得約在兩年前,一位與我熟悉的八十多歲退休牧師因身體不適被送入醫院觀察。他雖然身體有點虛弱,但仍可走動,神志也清醒,絕對沒有失禁的問題。但在入院時,護理人員因擔心他去廁所時會失足跌倒,於是為他穿上尿片和拉起床欄,並囑咐他千萬不要下床。負責的護士安慰他不用擔心,可以於尿片上大小便,並會有人每隔數小時為他清潔。有一次我去探望這位年老的牧者,他與我分享留院治療的感受。他對我說他不懼怕面對死亡,也能夠接受疾病和治療帶來的痛楚,但卻無法接受要在尿布上大、小便。他繼續說,他雖感到有多次大便的需要,卻無法接受於尿布上大便,但最後也無可奈何地就範。當我聽到他的分享,作為一位專業護理人員、受人尊敬的老師,我感到極度難過和羞愧。我無法想像、也無法接受這些事情將來發生在我的身上。在護理的過程中,確保病人的安全是不容置疑的,但我們亦不應該忽略病人的自主和自尊。雖然這位牧者已離開世上,但我會將他的分享銘記於心內。

記得約一年多前,我參加了突破創辦人蔡元雲醫生的講座,內容是針對如何孕育新一代卓越和有靈魂的護士。蔡醫生的分享極具感染力,特別是他提到一所國際知名的大學如何忘記當初教育的宗旨。蔡醫生提醒作為護理的教育者,不應只關心學生的成績,而忽略了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育學生成為一個成熟的人,使他能了解自我、探索生命的意義、建立自己生活的遠大目標和有勇氣地去承擔社會的責任。蔡醫生強調,在孕育新一代的護士中,老師應幫助學生發掘他們個人的力量,培育完善的人格,善良、合作、憐憫及如何把眼前的世界建設得更美好。

蔡醫生提到的憐憫(compassion)、同情(sympathy) 和同感 (empathy) 有所不同。作為醫護人員,或許我們對病人的遭遇都會產生同情和同感。但未必所有人都有憐憫人的心。憐憫包含了「一同受苦」的意思,就像昔日主耶穌看見許多人困苦流離就憐憫他們一樣。作為基督徒護士,上帝差派來的天使,我們也應以耶穌為榜樣,對受苦的病人身同感受,並以行動去設法減輕他們的痛苦。讓我們有同心的一志,重回教育的正軌,孕育一群有卓越和靈魂的護士。

文:李浩祥博士 [香港大學護理學院]

通訊
家屬問病情

「姑娘,我媽媽今日血壓點呀﹖心跳點呀﹖仲有冇嘔呀﹖」 「阿Sir,點解我爸爸今日好似唔係好認人咁既? …

通訊
「不能動、不能說的你」

在兒科病房內,平日看見紅十字會的老師講故事給「你」聽,雖然我們不知道六歲的「你」能否聽明白,六年多來 …

通訊
2018年04-05月雙月刊: 護「事」話你知

叮噹! 對講機傳來一把女仕的聲音,護士,我是已登記XX醫院嘅產婦,我覺得BB有點異常,我擔心所以我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