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 18期: 杏林裏的心靈伙伴

CARE 雙月刊

最近友人的爺爺因病入院,清晨收到醫生來電後,他一家都心急如焚,匆匆找人查詢恩恤探訪的詳情。及後得知爺爺病情不是他理解的那般差,又獲病房同事安排視像通話,一家才稍定下來。事後我在想,在這疫情下,不知多少病人(尤其長者們)被搬離熟悉的環境、被迫與家人分開,身負病患痛楚,獨自住在陌生的醫院中,這種心靈上的困苦,相信絕不好受。究竟作為醫護,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他們?碰巧有機會訪問那打素院牧部的余偉剛牧師團隊,讓我認識到這群在疫情下默默付出的心靈伙伴。

疫情下的挑戰
在疫情下,院牧事工面對不少挑戰及改變。院牧在探訪病人前,需要先獲得院長的批准,而且只能委派2位院牧在高危區域外提供迫切的服務。因此,很多探訪均改以電話方式進行。而關顧其中一個重要元素,就是與之同在(Being),沒有了親身的探訪、陪伴,在與病人溝通、建立關係方面都大打折扣。然而這些難處沒有阻隔院牧的熱心,讓我在此分享一則感人故事。

與哀傷者同行
哀傷的五個階段 (5 Stages of Grief) 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拒絕承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及接受,是不少哀傷者的心路歷程:一位年輕病人因哮喘昏迷在家,被送往深切治療部,診斷為腦幹死亡。他為家中獨子,媽媽歇斯底里,不停質疑醫生斷錯症,批評及投訴亦隨之而來,而且持續了一段時間,令部門內充滿著繃緊氣氛。幸好,院牧部獲及時轉介跟進,緊張的醫患關係才得以緩和。原來,媽媽為兒子的突然昏迷,感到焦慮、無助,而自責與絕望等情緒亦一一浮現,使她不願接受兒子腦幹死亡的事實。這時,院牧透過耐心陪伴、細心聆聽,甚至一同祈禱,用沒有論斷性的同理心 (Non-judgmental Empathy) 去與媽媽相處,讓她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紓緩心中的悲傷。最後,病人還是離開了,但媽媽仍向醫院、院牧表示謝意,將抱怨化作了感謝。

身心社靈、全人關顧
身為醫護,我們時常強調「身心社靈、全人關顧 Holistic Care」。但面對繁重的工作,有時候實在未能抽空作出心靈關顧。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將有需要的病人、家屬轉介院牧,讓他們得到適切的關心、走出人生陰霾。在此與大家分享一節聖經:「要與喜樂的人一同喜樂,與哀哭的人一同哀哭」,願哀傷的人能得到安慰﹗

文: Peter Lam

下載 CARE 18期

CARE 雙月刊
CARE 34 期: 編者的話

  生老病死,人生誰也會同樣面對,醫護當然也不例外。這次為大家分享:面對生命階段轉變或自身 …

CARE 雙月刊
CARE 34 期:代禱事項

Care34- 代禱事項 1,請記念已進入季節性流感高峰期,求主保護前線護士的健康。 2,請記念退休 …

CARE 雙月刊
CARE34期:【護事話你知】“Less is more” — 紓緩科的獨特之處-PART 1

  【護事話你知】 “Less is more” — 紓緩科的獨特之處-PART 1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