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 27期: 與學生同行是一種幸福

CARE 雙月刊

現時很多護士培訓的學院均有設立班主任或學生學術顧問 (Student Academic Advisor,SAA) 類似的崗位,每位護理學生在入學時會獲分配一名指定老師去詢問任何學業相關問題,每位老師需要照顧20至40多名學生不等,直至他們畢業。有些學生會視這位老師為護理學習的同行者,尤其那些在學習過程出現了不同問題的學生。修讀護理學特別需要有同行者,因為在五年的學習期間,他們會遇到人生裡不同範疇的問題(例如:護理實習期間受傷、難以投入護士輪更的工作模式、自身壓力處理不當引至精神困擾、團隊合作技巧生疏和不當處理人際關係令自己被孤立、面對病患者及家屬指控等等…),也肯定會涉及到生離死別的課題,所以SAA的設立是有必要的。

回想近年在理工大學工作的那幾年間,我作為25位學生的SAA,遇到一個很特別的個案,是一名護理學學士課程的女學生(化名Amy)。在與她第一次SAA會面時傾談當中,她給我的印象,除了是友善之外,卻帶有濃濃的深沉感,即是看上去又不是不開心,但欠了少女對人生應有的在意和熱情,彷彿在她的世界裡沒有什麼事會令她興奮,又或者好像是她已看通了世情,對所有事情都提不起一絲興趣。我查看她的背景和家庭資料,一齊都顯得格外正常。她考入理工大學的成績很不錯,各方面也顯示出她是聰明及獨立的女孩,只是性格有點兒沉靜。根據我曾經任教的五至六千個學生,我覺得她只是屬於獨立且文靜的類型(老師都喜歡為一些任教的學生歸納出一個印象類型,但通常在學生畢業之後,你才察覺到那誤差率有多大)。

 

後來當她升上二年班之後,有老師開始發電郵給我,說她某幾科目的課堂經常請病假,持續了一個多月,老師們有擔心她的,也有懷疑她的。作為她的SAA,我既憂心她的病情,又擔心她的學習進度,所以我開始向相關的同事和學科主任了解,也收集了一些醫生的病假紙來查閱。仔細一看,發現病假紙的描述,單一張看來沒有問題,但當回顧所有病假紙的時候(例如一個連續5天的病假有西醫所寫的月經痛、腰痛、乏力,也有中醫所寫的氣虛血弱、容易暈倒等),作為醫護人員的我,也感到很憂心忡忡。將心比己,我設身處地去思考她的處境,我相信她應該十分迷茫,對自己的身體情況感到極度不安的惶恐。

 

這些個案需由SAA去跟進處理,因此我先以電話聯絡她,向她詢問病假的情況,並很坦白地陳述我的見解和擔憂。她平靜地回答說她有看醫生,然而每位醫生,不論是中是西,診斷都各有不同,身體的問題亦不見得有好轉。她都不確定自己有沒有病,但她一直懷疑自己患上了嚴重的身體問題,而她的父母……則好像愛理不理。作為SAA,我相信、支持及安撫她,並為她編制合適的課程修讀方向,但歸根究底的身體病患,連那些醫生們都好像沒有法子,我覺得我要幫她一把。我將她的病症和病徵按時間整理,然後和不同的醫護專家朋友討論,先由婦科開始,然後內科,再探討骨科,試圖幫助斷症,並建議合適的專科部門。經過一連串的討論,一位骨科的護士長,他認為Amy可能有婦科的問題(但已經被較早的醫生朋友排除了)又或者是骨癌(較高機率在脊椎),而結核性脊椎炎(tuberculosis myelitis)或簡稱脊椎結核(spinal TB)也有可能,但出現率只有少於百分之一,情況令人憂慮。總結了一眾意見後,我只告訴她很有可能是脊椎出了狀況,是骨科的問題,希望她可以向有關的醫生建議及讓他們參考我的分析,以集中評估,加快確疹。不久,我又收到了她病假的消息,這一次是在車站暈倒了,被送到醫院急診室,再轉到病房去。今次醫生為她做了詳細檢查,告訴她可能是癌症。在等化驗報告期間,我關心了她數次,也安慰她可能只是結核性脊椎炎,吃藥便可以完全治癒的,如果不幸是癌症,也可以慢慢治療。幸好,後來報告確認了是少於百分之一出現率的結核性脊椎炎,是不幸中的大幸。

 

在數個月的治療裡,我和其他老師也繼續關心她,與她同行。在康復期間,她已經可以配帶支架去固定脊椎並回校上課,我們也盡量微調導修課時間及內容去配合她的治療。和Amy相處時間久了,才知道她的父母不大理會她,只抱怨她經常生病,除了覺得她厭煩之外,沒多關心。這情況反映出在這世代,有些學生確實背負著不同的問題,他們有些父母離異,也有很多父母只顧工作,他們都對兒女的學習困難不加理會。好像Amy這次所承受的煎熬,縱使她健康出現了不確定的狀況,她仍可以沉著地應對,確實是少數。到後來有一次我和她進行面談,計劃康復後的學習進度,我指出她需要延後半年才可以畢業,她需要面對新一批的同學,去完成多個小組功課(因為她的同學們已經升班了)。她卻表示完全沒有問題,非常淡然地回應:「我沒有問題的,我可以的」。她就像是見慣風浪的人,有著豐富經歷,才能面對這病患仍可以保持雲淡風輕的心態。據我所知,她後來的學習進度良好,將會在明年畢業了。

 

類似Amy這種學生並不是單一個案,但卻是幸運的例子。學生在求學時期患病而須要退學,聽上來是多麼的合理和普通。但可以有機會與Amy同行,豐富了我對生命的理解,是我的福氣。

文:林清教授
Associate Dean (Research) and Professor
Centre Director of Integrative Health Centre
東華學院護理學院副院長 (研究)及教授中西醫護及復康中心總監
下載CARE 27期
CARE 雙月刊
CARE 34 期: 編者的話

  生老病死,人生誰也會同樣面對,醫護當然也不例外。這次為大家分享:面對生命階段轉變或自身 …

CARE 雙月刊
CARE 34 期:代禱事項

Care34- 代禱事項 1,請記念已進入季節性流感高峰期,求主保護前線護士的健康。 2,請記念退休 …

CARE 雙月刊
CARE34期:【護事話你知】“Less is more” — 紓緩科的獨特之處-PART 1

  【護事話你知】 “Less is more” — 紓緩科的獨特之處-PART 1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