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做起
記得數年前疫情接二連三爆發,令香港醫療體系面對相當嚴峻的壓力;為應對人手短缺,內地派出醫護人員來港協助。兩地醫護人員合作,彼此工作職責差異顯而易見。在香港,護士除了傷口清洗、注射藥物,也按人手分配,可能需要更換尿片、量度維生指數、為病人轉身等。記得當年網上有人討論,護士負責這些看似「低下」的工作的必要性。這幾年的臨床實習確實令我見證到,這些看似低下的工作實際上對護理工作的作用舉足輕重。今天就從三個看似普通不過的常規護理,包括「換尿片」、「轉身」和「量度維生指數」簡單分享。
首先,「換尿片」是隔大約四小時就會進行一次的常規護理工作。顧名思義,護士和病房助理因應情況為病人換片及清潔,透過觀察病人的大小便及排泄物的「色、質、量」,便能從中大概知悉病人的身體情況。例如正常大便顏色是糞黃色,呈黑褐色的大便就反映了病人有機會是上消化系統出血,而深紅色甚至鮮紅色的大便就反映下消化系統出血的可能性。至於每日排泄次數,在特定療程中也是一個參考標準。例如病人體內的「阿摩尼亞」(Ammonia)水平過高,便需要透過頻密排便將阿摩尼亞排出體外。單單從「換尿片」這項工作,護士就已經能大致了解病人的身體情況,所以這些臨床工作對於護士的職責並不是可有可無。
另一種常規護理「轉身」經常與「換尿片」同時進行。同事為病人「換尿片」後,就會為病人調整睡姿。醫院中,尤其是長期臥床的病人身上其中一樣最常見的「長期住院後遺症」就是壓瘡,即是身體長期受壓或經常被摩擦之下,受壓的組織缺血壞死。一旦形成壓瘡、傷口發炎,患有長期疾病(例如糖尿病)的病人的傷口便會難以癒合;假如病原體進入血液,更可導致敗血症。要預防壓瘡,其中一個常用的簡單方法,就是定時為病人轉身,避免同一處的組織長期受壓。這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事實上的確能為不少病人預防壓瘡,從而讓他們出院之路變得順利。
另外,病房同事也會定時為病人「量度維生指數」,包括血壓、脈搏、血含氧量、血糖等。這些工作雖然看似又沉悶又耗時,但病人一旦入院,日常生活有所改變;他們住院期間的身體狀況普遍較不穩定,需要額外警覺。例如一名平日穩定控制血糖水平的糖尿病人,入院後的日常飲食與平日大相逕庭,我們需要定時為病人檢查血糖。他們住院期間血糖不穩定並不罕見,過高或過低都會引發不同的急症;如果未能及時處理,兩者都可引致神志不清、昏迷。至於剛完成手術的病人,他們的血壓尤其重要。因為手術完成後,難以從外觀得知病人的傷口出血情況。假如病人有內出血,他們的血壓便會持續下降,我們就能透過血壓和脈搏判斷病人的情況,再視乎情況通知醫生處理。由此可見,縱使是一項項看似沉悶而重複的工作,對於病人情況和護理工作來說,都是相當重要。
作為醫療體系的其中一員,護士的工作不單是派藥和打針,更要負責所有與病人和病房有關的護理工作。護理工作也沒有分為「高尚」和「低下」,只要目的是為病人提供「全人照顧」,我相信每一項工作都是有意義而且重要。
齋華 / 香港基督徒護士團契(HKN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