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人生:與痛共活
護理人生:與痛共活
每一個人都有疼痛的經驗,可能是受傷引起急性的痛,或者隨著年齡增長,經常出現退化性或受傷後的慢性痛症,例如腰背痛、關節痛等。
急性的痛可以透過藥物、休息、物理治療等方法舒緩,隨著受傷後康復便會減輕痛楚或痛楚消失。
退化性或因受傷、勞損引起的長期疼痛卻不一定能夠根治,而藥物及物理治療會帶來一定程度的緩解作用。坊間有不少輔助療法,例如針灸、推拿、香薰治療、脊醫等,患者選擇合適自己的療法也能帶來一定的幫助。
有一點要注意:不少人覺得感到痛楚便要休息,不能活動,也不能做運動。其實醫學上有一種情況叫「廢用性殘疾」(disuse disability),意指當身體長時間缺乏適當運動,會引致關節僵硬,肌肉流失,繼而失去功能。當患者想重新起來活動之時,便會發現舉步維艱,疼痛加劇;然後,又再因為痛楚而停止活動,進入一個惡性循環。因此,適當地平衡運動與休息,這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可能須參考物理治療師的建議,在床上或家中也有不同的運動可以選擇,讓關節保持靈活活動,減少肌肉流失。
痛症除了影響身體功能,長期痛症也會影響食慾、睡眠質素,甚至引起情緒問題,所以不少病人都期望「完全不痛」。說句真心話:「這是很難達到的事情。」那如何是好?心態的轉變是很重要的一環。大家需要理解一點,身體運作了六、七十年,退化或受損已是不能改變的事實。人總有限制,與其堅持完全治好痛症,不如嘗試改變心態,接受生活中有痛症,而治療的目的是減少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不要讓痛症過分影響心情,負面情緒會加重疼痛。聖經提醒:「喜樂的心就是良藥」(箴言17:22上)。
香港基督徒護士團契(HKNCF)
轉載自:環球天道傳基協會於《明報》刊登的「談天說道」專欄「護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