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人生:談談醫療事故
護理人生:談談醫療事故
每當出現醫療事故,定會引起公眾對公營醫療系統的擔憂。醫院管理局(簡稱「醫管局」)去年成立了公立醫院系統管理檢討委員會,對「醫管局」的管治、績效及臨床事故管理進行全面審查。去年底發表報告,指出改革方向。
醫院仍然是安全的
極需加強新入職醫護培訓
由於移民潮,許多經驗豐富的醫護紛紛離開香港,而新畢業的醫護由於疫情影響而缺乏足夠的實習機會。以早前有多宗事故發生的鼻胃管科為例,筆者二十多年前學生時期,在護士前輩的指導下,未畢業前就曾執行過許多鼻胃管程序,包括不少複雜病例。然而,近年畢業的護士大多僅有一兩次執行經驗,甚至可能從未執行過鼻胃管程序;更甚是,他們畢業後就被視為正式員工。在繁忙的病房環境中,其他同事往往難以照顧新晉同事;或是新晉同事面對困難之時,基於各種因素而不願向前輩請教,以致許多事故都發生在新晉醫護身上。這問題是醫院必須正視的情況。本人在此懇請作為前輩的醫護,應營造一個友善的工作環境,主動教導新晉同事及鼓勵他們「有疑必問」,為醫院安全出一分力。
增聘前線人手
在澳洲急症醫院,每名護士在日間時間平均需要照顧4名病人、晚間則為7名病人;而在香港,數字為日間10至14名病人,晚間20多名病人,這人手比例更有惡化的趨勢。問題已迫在眉睫,我們實在沒有理由反對從海外增聘人手。當局也應該加緊力度招聘,並就他們的資歷經驗嚴格把關,確保人才質素。
不要急於批評
「To Err is Human」是一句英文名言,意思是人皆會犯錯。事實上,無論從事任何行業,包括醫療工作者,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並非要「正常化」醫療事故,醫療事故一宗也嫌多。然而,社會媒體對於醫療事故的過度渲染和針對個人的指責,往往會對醫療人員構成不公。過去,不少醫療人員因為醫療事故而飽受壓力,需要心理輔導,更有醫護人員因此輕生。我們需要更公平、公正,從系統、制度、培訓方面檢視事故,並制定改善方案,社會、醫護、病人用更多的同理心相待,這樣醫療系統才能有進步。
願上主賜福予香港醫護和整個醫療系統,讓管理者更有智慧地找到改革出路,繼續有效地守護市民健康。
香港基督徒護士團契(HKNCF)
轉載自:環球天道傳基協會於《明報》刊登的「談天說道」專欄「護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