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斯可矣」

「再,斯可矣」

執筆之時正值文憑試放榜後,「聯招」揭曉前,接著應屆考生便要面對一場接一場面試,未知他們在這個暑假能否放鬆一下?筆者去年為子女報讀幼稚園,深切感受到一日未成功收到學校的取錄通知,一日心情都是忐忑不安。幼兒教育已如斯,更不難理解準大學生要面對的放榜壓力。

今年文憑試放榜後,醫療學科成為學生大熱選項,護理和各科專職醫療均成為「搶手貨」,幾百人爭一個學位。隨之而來是行業會否「爆煲」的討論,畢業會否等於失業?今年畢業生求職又是否順利等等查問?

醫護這一行,在過去也不是順風順水。還記得22年前的沙士嗎?席捲全球的疫症,感染率遠低於新冠病毒,但死亡率卻高得驚人。使用高劑量類固醇治療,令病人在死亡與骨枯之間似乎沒有選擇的餘地。那些時候,我們才意識到不論是醫生,甚至是支援同事,真是置生死於度外。那幾年,卻也是醫護畢業生最難過的幾年;而大學畢業生及專業人士找不到工作,比比皆是。後來,筆者自己畢業後才知道,原來不少當年的新紮前輩因經濟的考慮而轉行,也有人選擇以合約形式的散工支撐著,直到若干年後有長工選項。當時社會缺乏醫護人員嗎?當然缺乏,但有空缺可以請人嗎?十分少,要爭個你死我活才得一個職位。

及至2009年,H1N1來襲,灣仔某間酒店因有旅客確診被封鎖七日(事件後來更被參考拍成劇集),還記得自己當時還是「臨時護理學學生」(TUNS),有一天返工期間部門運作經理指示,因要先釐清疫情期間護士學生保險事宜,故需立即下班等通知。那一年缺醫護人員嗎?同樣缺。那一年還要因為經濟問題而避不過凍薪(部門運作經理或以上相等於高級公務員職級的更要減薪)。

到新冠疫情之後,再一次無可避免地面對減薪、公務員削減編制、非政府機構縮減開支等等。我們過去二十多年間,面對愈來愈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醫療需求著實日益龐大;但另一方面卻是迎著如洪水猛獸般的全球經濟衰退。

此情此景,我們難有水晶球可得見未來。未來將會如何?最多只能夠推算。重要是每位準醫護有沒有決心,將醫護學科選為你未來四至五年的專注所在,做好當下?正如2020年前,我們也沒有想過會有延續數年的疫情;既然計劃趕不上改變,倒不如不要糾結太多,順心而行。選讀醫護,最好當然是助人自助,即使最終做不了本業,所學的也必受用一生。

Wing

香港基督徒護士團契(HKNCF)

轉載自:環球天道傳基協會於《明報》刊登的「談天說道」專欄「護理人生」。

 

 

推薦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