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醫生
以下是真實對話:
(一)
家屬:「我哥哥說醫生今日同他講要再做手術。」
護士:「對啊!因為傷口範圍比較大,醫生同病人傾談過,建議他做植皮手術,希望傷口會更快康復。是否需要幫你約見醫生了解一下?」
家屬:「不用了!我Google(上網搜尋)一下先。」
(二)
家屬:「姑娘,我覺得我媽媽瘦了。」
護士:「老人家的吸收力隨著年紀大會變差,我們轉介營養師。你都可以問問營養師,之後在家預備食物要留意的事項。」
家屬:「我Google(上網搜尋)一下先,再同你講。」
這一類的對話,現今在醫院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隨著科技發展,有事詢問 “Google”已經成為常態。其實,醫護人員很明白這種心態。從正向一面來說,家屬及病人對自己的情況了解更多,可以把自己照顧得更好。但另一方面,當商討治療決定的時候,有時卻會出現令醫護人員無言的情況。就如網上的資訊爆炸,但卻未能分辨真偽。大家在網絡上找到的資料是否正確?對此需要保留一定的存疑態度。即使同一個疾病,在每個病人身上會因為各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落實治療方案之時,會有不同的選擇及考慮。家屬若未完全了解病人的身體狀況,在網絡上看到的治療方法,就未必能夠套用到他們的家人身上。
因此,希望大家如果有需要與醫生商討治療方案的時候,先了解清楚病人的身體狀況及需要,向醫生了解清楚治療的選擇,再找「Google醫生」了解更多。過分相信網絡資訊,而忽略了病人的身體狀況及真實需要,再經過反覆討論,有時反而會延誤治療。希望大家對醫護人員能夠給予多一點信任,一齊幫助病人對症下藥,好讓病人更快出院。
再想多一層,從靈性角度看這醫療現場的對話,我們也可以探討以下幾個層面的深層意義:
現代人對「Google醫生」的依賴反映科技時代人類集體面臨的信任危機。這與靈性修行中「交託」與「臣服」的課題形成張力——當人類過度追求掌控感與知識膨脹,會否阻礙對生命奧秘的敬畏?醫病關係本質上是生命經驗的託付,但數位原住民世代正經歷著「知識平權」所帶來的靈性失衡:既渴望自主又恐懼承擔,既質疑權威又期待指引。
另外,醫療護理傳統應強調「全人醫治」(Body-Mind-Spirit),而網路資訊的特質卻是碎裂化與去脈絡化。當家屬(醫護更甚)只專注於「治療方法」的片段知識時,往往忽略每個生命體都是獨特的能量系統。這提醒我們:醫療決策應是基於對個體生命故事、機能狀態的整體性理解,而非單純套用數據化的「標準方案」。
頻繁使用Google的背後,存在著現代人逃避當下真實相遇的集體慣性。醫病對話本該是真誠直接的溝通時刻,醫生專注傾聽病者敘事,而病者以開放心態接收專業判斷。但當手機屏幕亮起搜尋,便成為「第三者」,這種人與人直接的身心互動交流就被數位屏障阻斷了。
今日我們需要重新學習人與人之間用心真誠對話,當科技介入我們的感知世界,醫療照護者就需要更恰當的技巧,讓醫患關係回歸療癒本質,就是醫生與患者在生命脆弱之處真實相遇。
香港基督徒護士團契(HKN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