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拯救生命的背後

護理人生:成功拯救生命的背後

 腦細胞在心跳停止後四分鐘內開始因缺氧而死亡。因此,當護士接到同事或家屬報告患者心跳停止的消息之時,無論此時正在派發藥物、注射、餵食或進行任何工作,都必須立即停止,並要迅速趕往患者床邊進行急救。儘管只是一瞬間施救,責任重大。

為了避免一些較少接觸急救的護士或新手在關鍵時刻慌亂,護士們通常要按照所屬科室的需求,考取相關急救證照,例如基本生命支援術(BLS)、高級心臟生命支援術(ACLS)、小兒高級生命支援術(PALS)等,以便臨床應用。這些急救證照主要由美國心臟協會(AHA)或歐洲復甦協會(ERC)頒發,持證者需要定期複習和重新考核以保持有效性,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且有效地進行生命救援。香港鄰近地區如澳門、台灣、中國內地的醫院或護士學會,每年還會舉辦心肺復蘇(CPR)技能競賽,旨在「以賽代練」,提升護士的急救技能水平。

除知識及技能,整個施救團隊的合作默契、互相補位、應變能力也是救活患者的重要關鍵。因此,為確保急救品質,香港公營和私營機構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稽核制度,透過模擬情景演練,觀察各科室的護士團隊的急救作業正確性,避免因現場忙亂、團隊分工不明確以及急救相關技能不足而影響急救效果。急救品質不但影響患者的存活,還會影響患者後續的康復過程。

除了處理院內心跳停止的患者外,院外心臟停頓(OHCA)的病例同樣需要重視,尤其是在這些病例被送入急診室時,更需與時間賽跑。即使救護員反應迅速,也難以在腦細胞缺氧之前及時到達現場。因此,目擊者若能及時且正確地進行CPR並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都能顯著提高患者恢復心跳的機會。根據香港理工大學於2023年發布的研究顯示,延遲每分鐘施行CPRAEDOHCA患者的存活率將下降7-10%。此外,OHCA病例呈現年輕化趨勢,40歲或以下的病例近年增多。為此,香港一些非牟利復甦學教育組織早在十多年前已經開始推廣普及急救知識。2018年香港消防處推出「任何仁」吉祥物,喻意任何人都可以是施救者,提高公眾對急救的關注度。另外,有本地醫生建議將急救教育納入學校常規課程,並且在社區的高風險場所增設急救箱及AED,以便市民在需要時隨時找到資源。

成功拯救生命的機會有賴於市民能否成為積極的施救者。不過,對一個陌生人施以援手,許多人的內心會有所掙扎。聖經記載了一位被強盜打得半死,又被遺棄在路上的人,他經歷了路人冷漠的對待,最後只有一位撒馬利亞人路過時,毫不在意民族的隔閡,出於慈悲之心救助了他。我們若能拔刀相助,不僅拯救了一條生命,還可能挽回一個家庭的幸福。曾有一位資深護士分享她每次全力搶救病患的動力,以及她為何對自己的急救表現要求如此嚴格。她說:「就像在救家人一樣。」正是這份「愛人如己、視病猶親」的信念。不論是否在工作上,只要遇上那一瞬間的需要,就竭盡全力搶救當下眼前的生命。雖然有時結果不一定如人意,但至少不讓自己留下遺憾。

熊丹

香港基督徒護士團契(HKNCF)

 

推薦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