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人生:人人生而平等──「終必死亡」

平常人一般未去到某個年齡或某種境況,不會關注年老或死亡。患有「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筆者,去年曾因突發性眩暈,在台北的夜市街頭被一輛同向開動的電動單車擦身撞倒。縱然幸免被尾隨的車輛輾過而逃一死劫,但滿身傷痕與瘀腫。原來死亡是那麼近。

「死亡」是哲學領域裡一個至為重要的課題。叔本華(Schopenhauer)曾說過:「沒有死亡,人類就難以哲學化。」縱使存在主義學派的沙特(Sartre)認為,「死亡」突顯了生命悖謬,並使人生變得毫無意義;然而,他總要承認,倘若人人生而平等,最明顯的平等莫過於「人人終必死亡」這個事實。

從受孕至出生,人的「生」可算是偶然,但人的「死」卻是必然。正因為每個人都要經歷死亡,人生根本就如海德格爾(Heidegger)所說,是「邁向死亡的存在」。只是,生與死並非單向的漸進過程;不論我們是否喜歡或接受,死亡並非只展現於生命的盡頭。其實,我們每天延續的全是「伴隨死亡的生命」。死亡其實就是吊詭地貫穿並交織在我們每個個體的每刻存活之中。正因如此,與其說死亡是「可怕的威脅」,倒不如說它是人類生命中帶有「高度提示功能的挑戰」更合宜。因為「死亡」的要義就在於時刻提醒我們「生命的脆弱與有限性」。既然生命的長短(除自殺)是人類不能控制,我們應如何把握這脆弱與短暫的人生活在當下,以真誠真摯的心態為自己的人生作出大大小小恰如其分的抉擇,讓自己不枉此生?若「死亡」不期而至,我們又應如何面對這重創、超越死亡,如何把那屬於自己的生命及尊嚴維持到底呢?

筆者回到下榻的酒店,歇力地嘗試跪地作感恩禱告。始發現「跪拜神」雖是「理所當然」,卻非「想當然」能實行的事。當下,筆者連忙為自己一生作簡單回顧;猛然醒覺,要是自己當場枉死,那五句善別要道出的心底話,豈不就無從傳達?想到這裡,筆者定意在四張明信片上分別寫上「我愛你」、「多謝你」、「請原諒我」、「我寬恕了你」等字句;囑咐同行友人翌日替筆者到郵局寄給父母、兄弟姊妹、同儕及「死對頭」等人。同行的友人白了我一眼,揶揄我:「你豈不是小題大作?還要嚇到別人神經緊張!」人都盡可能避免想及或談論死亡,或許只有這樣,普羅大眾才不至產生各種神經衰弱的現象。筆者回港後親自把明信片交到各人手上。  

看到「我愛你」、「多謝你」、「請原諒我」、「我寬恕了你」等字句,妹妹笑問:「姐,你轉死性?」「死性」教我分秒必爭行事盡忠負責;「死性」更讓我趁機說教:「在考試、求職或履職之前,我們例必努力作充份準備;然而要順利通過「死亡」這人生最大考驗,我們卻草率了事!」妹回贈:「姐,我原諒你,我更愛你。」

死亡真是離生命不遠,唯有參透死亡沒有人可替代及不能逆轉,我們才能紮紮實實地生活,迎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與挑戰。只有深知死亡真義的人才有勇氣和智慧去承擔一切痛苦、掙扎與責任,從而讓自己活得更有尊嚴。至於那五句話中的最後一句「再見」,筆者就懇切地求告上帝:「主若願意,請容我能在身心虛弱、生命走到盡頭之際,仍能把生命之光燃燒到最後,並以最人性化的道別方式向世界宣告自己一生無悔,且會在天家等候與各親友相見。」願這禱告的內涵也成為不少瀕死者最真摯動人的亮麗宣告。

劉佩玲(HKNCF)

推薦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