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人生:呼吸的重負──淺談COPD紓緩照護
護理人生:呼吸的重負──淺談COPD紓緩照護
人每天需要呼吸大約20,000次,若病人有長期呼吸疾病引致呼吸困難,可想而知對生活有多大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種可持續惡化的慢性疾病。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的數據,它是全球第四大死亡原因,2021年涉及350萬例死亡1,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在香港也是十大致命疾病2。
晚期COPD患者的生活品質顯著下降,主要由於病情不可逆轉和呼吸困難加劇。在疾病最後一年,患者常常經歷嚴重的症狀負擔,逐漸進入呼吸衰竭的邊緣。這一階段,患者需頻繁進出急診室和加護病房,接受插管和呼吸器等醫療措施,身心承受巨大痛苦。最終有可能在插滿管道情況下,在加護病房孤單地離開世界。
十年前已有研究表明,晚期COPD患者在身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健康、一般健康感知、呼吸、日常活動和情緒等方面的生活質量普遍低於晚期癌症患者3,4。由於紓緩治療並非以延長末期病患的壽命為首要目標,而是側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業界開始探討紓緩治療應推至COPD患者。現時香港的紓緩治療主要由公立醫院提供,醫院管理局網頁顯示,轄下有16間醫院提供約360張紓緩病床及家居或日間紓緩治療5。在紓緩病房床位數量有限的情況下,主要供給癌症患者。加上晚期COPD患者的病情變化難以預測,從診斷到死亡的過程較長。故在發展及提升非癌症紓緩照護服務時,醫護人員對COPD病情進展的認識,是否可考慮到COPD患者的獨特需求、對非癌症紓緩的照護態度、機構的配合、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患者家人的理解,都是關鍵因素。
根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議指南(Global Initiative for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GOLD),對極重度COPD患者的照護已建議包括支持性治療、始息治療、臨終照護及臨終關懷6。醫護人員若能提前引導患者及其家人思考末期時希望接受的醫療措施,並在深思熟慮下預立醫療指示,可有效避免未來的困擾。如當患者開始需要長時間依賴氧氣,過去一年內曾因急性發作住院,出現心臟衰竭或其他全身性合併症,活動能力下降及依賴他人照護的時間增加的時候,都是討論末期醫療意願的適當時機。越早介入,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可減少加護病房的住院機會,越能幫助患者與家人過渡哀傷、好好道別,讓患者感到生命完滿、有尊嚴,靈性得到滿足。
非癌症紓緩照護確實值得關注,因每一個生命在上帝手中,祂絕不輕看。醫護人員不僅是疾病的治療者,更是病人的撫慰者。對於面對病情不可逆轉的患者,尼布爾的《寧靜禱文》成為我很有力的幫助:「求主賜我平靜,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物;賜我勇氣,改變我能夠改變的事物;賜我智慧,能夠分辨兩者之間的不同。」
熊丹 / 香港基督徒護士團契(HKN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