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老人的電影,多年來都不乏題材和迴 響,1995年的《女人四十》,以照顧者作中心,探討蕭芳芳照顧患有老人痴呆症老爺的故事,就算今日再看一回,仍不覺老舊,照顧者的困局,彷彿就如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記憶一般, 停留了在那個當年,只是每一個時代有當時獨有的困難。
2021年的《殺出個黃昏》,黑色幽默,三位長者主角(其實林雪實際還不足六十歲),分別被工作、家庭、感情困擾, 正正是我們做長者個案中,所謂 “young old”一群所常面對的問題,當然還有他們重操故業後面對的客戶—生無可戀的老人;細味情節,戲中老人與年青一代的價值觀衝突,風中之燭的老人與呱呱墜地的嬰孩,實在笑中有淚。
2023年《白日之下》,金句盡出,「如果有人記得的話,兩日都好」。從真實事件改編,記者偵查報導出發,將近年有關安老院的醜聞搬上大銀幕。戲院內,沒有「老人除」、主角是知名演員,已為實況化上一層薄妝,尚且讓人咬牙切齒 ; 戲院外,零距離接觸,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必有更強烈體會。我需要先作補充,犯禁的安老院只屬個別事件,事實上現時安老院均以優質服務作招徠,市民大可貨比三家。
要追溯香港安老發展,大概要推前到三十年代,一間天主教修會在九龍東地區營辦的安老院,以照顧窮困長者為主;後來到七十年代,政策倡議以「居家安老」為主軸;及至後來,規管安老院的政策條例出爐,改善服務質素,讓市民對之觀感亦有改善。
原來回頭已是百年身,社會迅速進步,但人老去的路徑大抵上沒什改變。九十年代喬宏所演的老人痴呆,記憶力衰退、偏執性格、失去自理能力以至似是而非的幻覺,伴隨著照顧者的困局,與今天的認知障礙患者仍如出一轍 ; 我們多了嬉笑怒罵,卻未能消滅老人對改變的適應問題 ; 硬件好了,有程序要求,有社會監察,家人放心了,但老人的心卻可能是最難窺探。
套用兩句電影對白,「人生匆匆,都只不過是等最後一個喪鐘」,問題癥結或許是「懂得選擇的人不多,做對選擇的人更少,不要為一個正確決定而內疚」,做了安老服務十年所領略的,是退後一步,企高一級,讓視野闊一點,學懂為老人及家人,選擇合適他們的選擇,在老去的過程中不用有後悔內疚。
文:Wing
下載 CARE 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