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 11期: 護「事」話你知-「睇醫生定係查家宅?」

CARE 雙月刊

新症病患被送到病房,我們的開場白莫過於一堆:核對病人資料、基本問症、測量維生指數、TOCC (即旅遊史、職業相關暴露史、接觸史、生活社交圈子是否有群聚病例)等等。病房同事們大概各有一套「公式」;護士學生們也許未能完全掌握「入院點解要查人家宅、起人底」,不過,最近大家都肯定對「旅遊史」份外提高警覺。

這一篇並非要「論述」TOCC的重要性,只是想分享一下遇過的一些「與病者問症溝通」的小趣事。

「公公平時點行路?」

「咪用腳行囉!」

原意是想知道病者日常活動能力,是否需要助行器或輪椅,從而進一步評估病患的跌倒風險。

「好耐都無去過旅行喇。」

「不過上星期返過深圳。」

旅遊史其實包含所有離開香港的紀錄,但很多上一輩不認為往深圳、廣東地區是「離開香港」。

「同邊個住又關你地事?」

「有無假牙鬆牙都要問?」

除了連珠炮發式地詢問我們需要知道的資料,其實也可以概括讓病者及家屬知道這些問題背後的意義。

雖然普遍病患也會即時回答提問,但會心存疑惑。若是我們能夠多抽一點時間,讓病者與家屬得到多一點資訊,慢慢建立起醫患之間的信任,大概各方的壓力、衝突也可舒緩一點。語言,並非只是「偽」術。

文: Vi

下載 CARE 11期

CARE 雙月刊
CARE40期:護士話你知-史蒂芬强生症候群與別嘌醇

史蒂芬强生症候群與別嘌醇 近年,媒體報導了一宗因服用痛風藥物別嘌醇(Allopurinol)而引發「 …

CARE 雙月刊
CARE40期:醫院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醫院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醫院總是容易給人負面的感覺,除了看到新生嬰兒誕生的喜悅外,這裡 …

CARE 雙月刊
CARE 40 期: 亦師亦友的同行者

  亦師亦友的同行者 醫院會給每一年新畢業的護士學生安排一星期的入職培訓,由資深護士參與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