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症病患被送到病房,我們的開場白莫過於一堆:核對病人資料、基本問症、測量維生指數、TOCC (即旅遊史、職業相關暴露史、接觸史、生活社交圈子是否有群聚病例)等等。病房同事們大概各有一套「公式」;護士學生們也許未能完全掌握「入院點解要查人家宅、起人底」,不過,最近大家都肯定對「旅遊史」份外提高警覺。
這一篇並非要「論述」TOCC的重要性,只是想分享一下遇過的一些「與病者問症溝通」的小趣事。
「公公平時點行路?」
「咪用腳行囉!」
原意是想知道病者日常活動能力,是否需要助行器或輪椅,從而進一步評估病患的跌倒風險。
「好耐都無去過旅行喇。」
「不過上星期返過深圳。」
旅遊史其實包含所有離開香港的紀錄,但很多上一輩不認為往深圳、廣東地區是「離開香港」。
「同邊個住又關你地事?」
「有無假牙鬆牙都要問?」
除了連珠炮發式地詢問我們需要知道的資料,其實也可以概括讓病者及家屬知道這些問題背後的意義。
雖然普遍病患也會即時回答提問,但會心存疑惑。若是我們能夠多抽一點時間,讓病者與家屬得到多一點資訊,慢慢建立起醫患之間的信任,大概各方的壓力、衝突也可舒緩一點。語言,並非只是「偽」術。
文: 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