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隔鄰病室有位師姐病倒了,剛踏進學護二年級的筆者,受命接替看護一位年輕卻「意識混亂、行為失控」的癌症女病人。拉開繞床的帳幔,只見光著身子的阿倩,瑟縮戰抖地跪在床邊,斷斷續續地以粗言穢語,向床底及四周苦罵。病床上並沒太大的零亂;那用以防衛她不至墮床的「安全背心帶」仍是忠心地繫在床欄的兩邊。可想那骨瘦嶙峋的阿倩,是何等輕易且熟練地跨欄著陸的。才廿六歲的她是本港一所著名大學的教育學系碩士研究生;被確診患有末期大腸癌腫以後,她因癌腫瘤的擴散而經歷多番的舒緩性腫瘤切除手術。被指作「行為失控」,皆因她雖被注射了極大劑量的舒緩鎮靜藥物,仍無法被撫平下來。面對向來循規得體的女兒,那兩位身、心、靈都全乾涸盡了的父母,已再耐受不了到醫院目睹那消瘦虛弱並神智異常的她了。唯獨她的男友仍每夜探病時分還能強忍無奈,心痛地守候在側,並無言地見證著她的失控。
好不容易替阿倩穿上了衣服,再次把滿臉惶恐、雙目哀傷的她安頓了在病床後,筆者不禁自問:「如果我是她,在那時日無多的餘生裏,我會甘願這樣被藥物鎮壓下來,躺在邊垂白帳的床上,望著白色的天花板,鼻插管子,並讓點滴針孔佈滿全身麼!我會甘願以這方式告別現世和我所愛的家人麼!」或許藥物的副作用讓阿倩意識混亂,但導成她強行掙扎脫離綑綁的失控現象,可還有別的解釋、或隱含更深層次的提示嗎?倘若神智昏亂的她正試圖以這反常態的行徑,為維持自己生命的尊嚴作出最嚴厲的控訴、甚或最極端的傳達與啟示,哪,作為病患喉舌的醫護人員,豈能耳聽若聾、視而不察、存而不論並處之泰然呢!這都是筆者從事護理行業多年來的心結。
臺灣安寧照顧協會常務監事陳榮基教授強調:人生終需一死;病人的死亡,並非醫護治療團隊的失敗;但若醫護人員未能協助病人安祥離世,這才是醫療團隊最大的失敗。和臺灣的信念相若,日本的資深臨終安養專業團隊都認為:作為醫護人員,最大的福份莫過於見證著—— 每個人類都能幸福地出生,幸福地死去;充滿信心地出生,充滿希望地死去;而且還死得其所,死得有尊嚴。當下,作為香港醫護專業的你和我,我們害怕死亡嗎?當我們面對末期病患和他/她們的照顧者時,我們能做些什麼、該做些什麼呢?又當我們遇上瀕死的病人時,我們是否能敢於和他/她面對那未知的世界呢?
或許阿倩的處遇並不常見;然而,從事照顧瀕死病者的護理專業員大抵都會承認:偶爾,他們會被病患的家屬詢問一些關乎於病患曾滙報自己和「已往生」的親友或聖者(如天父、耶穌、菩薩、佛陀、天使等) 見面及交談等事宜。此外,醫護人員也曾親睹一些病患,看似直視著他們(或他們的正後方)甚或對話,但視線卻穿透他們,好像對他們視而不見。這些類乎於幻覺、幻聽、幻視等的境況,正為我們展示或傳遞些什麼訊息呢?
兩位經歷長時間投入安寧緩和醫療的護理工作(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的護士,瑪姬. 克拉蘭 (Maggie Callanan)及派翠西亞. 凱利(Patricia Kelley),透過親身照顧臨終病人的經驗與及臨床療護的實際工作,在「最後的擁抱(Final Gift)」一書裏撰寫了六十則臨終病患者在疾病過程之中,被醫護人員並家屬的愛心關懷與照顧,而達至身、心、靈全人融合的案例。有異於不少寧養或善終護理的文本,這兩位資深的安寧護士並沒有刻意套用多方的硬件理論;相反,她們卻從最人性化的角度出發,以臨終病患者的「胡亂言行」為據點,向讀者揭示了瀕死者的「臨死覺知」(參註) 。書中引述的個案都顯示瀕死者是透過一些「異於常理」的言行來傳達自己感知接近死亡的經驗;換句話說,這些看似「妄言妄聽」的訊息背後,正是瀕死者以他/她臨終的生命,暗示且教導活著的人支持他/她卸下最後的障礙(難捨與牽掛),也好讓眾人能好好地陪伴、參與及協助瀕死者完成自己的安然辭世。因此,她倆除叮囑醫護人員及病人家屬別莽為病人貼上「錯覺幻聽」、「意識混亂」或「亂吵胡說」等標籤外,更鼓勵家屬及醫護理人員要具智慧的心去看待,務求爭取與瀕死者作深度的溝通,達至逝者善終,生者善別的圓融境界。
(註):「臨死的覺知」(Nearing death awareness) 是瀕死者的一種關於死亡過程的特別知覺;與瀕死經驗 (near-death experience)不同,臨死覺知只會發生於緩慢辭世的人身上。按Callanan及Kelly所述,瀕死者的臨死覺知經常包括看見自己所關愛的人或靈的存在,並與之對話;而面對這些境遇,瀕死者非但毫不恐懼,反卻安然平靜地試圖與在世者說明自己同時存在於兩個世界或之間的某處。同樣,台灣的安寧照顧團隊對臨死覺知的概念也予以積極性的肯定。也有把臨死覺知分為「自知時至」,「若有所見(即看見已逝或聖者)」,及「若有自覺(類同普羅百姓所說的迴光返照)」三個類別。
自一九九六年以來,Final Gifts這一書所揭示的處遇與及因應這些境況而提供的藝術軟件(如與瀕死者溝通的技巧等等),確實為筆者於安寧事奉中奠定了明晰的方向。筆者將於下一期舉案例與眾分享。願廣施憐憫的天父,厚賜每位醫護人員一顆智慧的心靈,勇於以愛去傾聽生命,懂得以恩慈體恤去解讀並作出寬慰相關的回應。
Callanan, M. & Kelly, P.(1992). Final Gifts. New York: Bantam Books.
文:劉佩玲